近日,经济学院院长李政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15日发表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全文转载,全文如下: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后发劣势的要义所在。
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五个“着力”对新发展理念作出了深邃阐述,即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处于首要位置,旨在统领新发展理念的其他方面。可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当然,高质量发展还包括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但这些都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来实现和引领。
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人民至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这正是中国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增长并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关键。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特别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创新层面的分工协作,国有企业发展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其提供的以优质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公共产品,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三是坚持“两点论”和发挥“两只手”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要求,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发挥应有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些都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源要素与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切勿顾此失彼,不切实际,失之偏颇。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驱动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要有制度创新与之配套。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改革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是大国竞争的核心,需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已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而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关键力量。但是,创新驱动的应有之义和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营造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相互协同,同时与文化、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等构成的创新生态元素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营造鼓励创新、激发创新、包容创新的软环境。
第二,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不同所有制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2022年5月发布的《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为着力点,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如何畅通“七条链”是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进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大企业应加大资源开放和共享力度,助力中小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能够深耕细分市场和专业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着力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营造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环境。加强供需对接,引导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发布采购需求,并完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提升要素保障,在数据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等方面提供相关配套,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也应形成公平竞争、融通发展、合作共赢的格局与生态。
第三,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一国的立国之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二者协同发展以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是支撑我国经济良好运行的产业支柱,而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实践经验表明,传统产业是大部分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有传统产业的资本、平台、技术、人力等作为支撑;同时,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值得强调的是,重塑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在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还应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因此,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内生动力。
ND
作者:李政 周希禛